• 開平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   
      • 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開平市衛(wèi)生健康局 > 政務公開 > 政策文件
    江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fā)《江門市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暫行辦法》的通知
    發(fā)布日期:2017-01-10 02:00
    來源:本站
    打印
    【字體:

    江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fā)《江門市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暫行辦法》的通知

    各市、區(qū)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中直、省直駐江門有關單位:

    《江門市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暫行辦法》已經市政府十四屆6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fā)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zhí)行。 

     

               江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8月21

     

    江門市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暫行辦法

     

    第一章  

    第一條  為規(guī)范應對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工作,增強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置能力,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fā)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廣東省突發(fā)事件應對條例》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廣東省突發(fā)事件應急補償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粵府辦〔2012127號)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的規(guī)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本市行政區(qū)域內應對突發(fā)事件而實施的應急征用工作和應急征用后的補償行為,以及由市政府統(tǒng)一部署、組織實施的支援市外地區(qū)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行為。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突發(fā)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本辦法所稱應急征用,是指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為應對突發(fā)事件,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暫時使用單位或個人相關物資、場所的行為。

    本辦法所稱應急補償,是指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因實施應急征用或采取突發(fā)事件應對措施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毀損、滅失或發(fā)生的直接費用而依法進行的補償。

    第四條  應急征用的對象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有的為應對突發(fā)事件所急需的食品、飲用水、能源、醫(yī)療用品、交通工具、工程機械、通信設施、賓館、體育場館、醫(yī)療機構、廣場等物資、場所。

    第五條  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區(qū)域內應對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工作,是應急補償的責任主體;應急征用、補償的統(tǒng)籌協調工作由同級應急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具體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相關物資、場所的征用工作,參與應急補償的標準評估或評估監(jiān)督工作。

    財產被征用或者因突發(fā)事件應對措施而造成財產毀損、滅失或發(fā)生直接費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是應急補償的受償主體(以下簡稱受償人)。

    第六條  應對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工作應當堅持“提前統(tǒng)籌、就近征用、均衡負擔、依法補償”的原則。

    政府及其部門采取的應對突發(fā)事件應急征用措施,應當與突發(fā)事件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第七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服從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的應急征用決定,履行應急征用決定書規(guī)定的義務,配合政府及其部門實施依法采取的應急征用措施。

    第八條  應急補償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合法合理補償。補償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補償價值應與被征用財產在征用期間的使用價值相當,或者與因應急征用和突發(fā)事件應對措施而造成的財產損失、費用開支相當。

    (二)補償直接損失。僅補償與應急征用或者突發(fā)事件應對措施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財產損失或費用開支,不包括精神損失等非物質層面損失和突發(fā)事件直接造成的財產損失。

    (三)補償實際損失。僅補償已經發(fā)生的實際損失或費用開支,不包括預計發(fā)生的損失。按規(guī)定應由保險公司負責理賠的,不納入政府突發(fā)事件應急補償范圍。

     

    第二章 部門職責

    第九條  市及各市(縣級)、區(qū)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各類應對突發(fā)事件所需物資、場所的調查登記工作,建立應急征用物資、場所目錄并告知權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同時制訂相應的應急征用方案。征用物資、場所目錄和應急征用方案應報同級應急管理辦公室備案。

    市及各市(縣級)、區(qū)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了解列入應急征用目錄的物資、場所的使用及權屬狀況,并及時更新應急征用目錄。

    第十條 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需要征用應急物資、場所的,由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直接作出征用決定,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可以自行實施征用或另行指定應急征用實施單位。

    第十一條  征用實施單位按照以下規(guī)定予以確定,也可以由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另行指定:

    (一)糧食的征用由發(fā)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二)能源的征用由經濟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三)藥品、醫(yī)療器械的征用由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或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四)醫(yī)療機構的場地、人員、物資等的征用由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五)食品、飲用水、衣物、棉被等救災物資的征用由民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六)交通設施設備及運輸工具的征用由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七)建設工程機械的征用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八)市政工程維護機具的征用由市政公用事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九)特種設備的征用由質量技術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十)體育場館的征用由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十一)星級飯店的征用由旅游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十二)除星級飯店外的賓館征用由公安部門負責實施;

    (十三)廣場的征用由其所在地區(qū)人民政府負責實施;

    (十四)其他物資、場所的征用由相應的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第十二條  應急響應結束后,有關單位應認真做好應急補償工作。

    (一)有關人民政府確定應急補償單位(以下簡稱補償單位),當地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協助補償單位制定應急補償方案,及時對補償工作提出建議,指導并監(jiān)督補償單位開展應急補償工作。

    (二)補償單位負責受理并審核相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應急補償要求,提交應急補償方案,組織應急補償資金的發(fā)放。

    (三)財政部門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決定,負責籌集應急補償資金,審核并按規(guī)定安排應急補償資金,監(jiān)督應急補償資金的發(fā)放。

    (四)各級監(jiān)察機關依法對應急征用和補償實施過程中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情況實施監(jiān)察;各級審計部門對應急補償資金使用情況依法審計。

    (五)各級財政部門不得作為補償單位。

     

    第三章 征用、補償程序

    第十三條  征用和補償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事發(fā)地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應急征用工作和應急征用后的補償工作。當應急征用資源不足時,可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經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征用和補償工作。

    第十四條  征用實施單位應當向被征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送達應急征用決定書。

    因情況緊急,無法事先送達應急征用決定書的,征用實施單位可以實施緊急征用,并在緊急征用后及時補辦相關手續(xù)。

    第十五條  被征用物資、場所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收到應急征用決定書或者緊急征用通知后,應當立即配合征用實施單位將被征用的物資交付征用實施單位或者清理被征用場所,并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必要的操作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由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門統(tǒng)一管理和調遣。

    征用實施單位應當制作應急征用清單,與被征用物資、場所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辦理交接手續(xù)。應急征用清單一式2份,征用雙方各執(zhí)1份。

    第十六條  征用實施單位在被征用物資、場所使用完畢或者應急響應結束后,應于15個工作日內匯總被征用物資、場所的使用情況,并通知被征用物資、場所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憑應急征用決定書、應急征用清單到指定地點辦理返還交接手續(xù)。被征用物資、場所毀損、滅失或發(fā)生直接費用的,征用實施單位應當一并出具毀損、滅失和費用證明,并將財產征用、返還、毀損、滅失和發(fā)生費用情況書面報送同級應急管理辦公室。

    第十七條  應急響應結束后,有關應急管理辦公室應當提請本級人民政府于兩個工作日內確定補償單位,指導并監(jiān)督補償單位開展應急補償工作。

    第十八條  補償單位應在應急響應結束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相關受償人提交申請補償所需的材料,并在當地政府門戶網站和主流媒體上予以公告。

    受償人應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補償通知之日起1年內,向補償單位書面提出應急補償申請。逾期未提出補償申請且無正當理由的,視同放棄受償權利。

    受償人應提交的材料包括:應急征用決定書、征用財產清單、財產返還情況、財產損毀或滅失情況、補償金額及計算依據、補償單位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條  補償單位應自收到應急補償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處理:

    (一)材料齊全且表述清楚的,應予以受理,并出具書面受理回執(zhí)。

    (二)材料不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應書面告知受償人在合理期限內更正或補充。

    (三)決定不予受理的,應書面告知受償人并充分說明理由。

    第二十條  補償單位會同當地應急管理辦公室,應在補償申請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擬定補償方案,書面報送本級財政部門。

    補償單位提交的材料應包括:安排應急補償資金的書面申請書、應急征用決定書、應急征用清單、政府應急措施、應急措施與財產毀損滅失的關聯情況、認定財產損失和發(fā)生費用的標準和依據、資產評估報告書、補償金額、社會捐資情況和明細清單以及財政部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條  財政部門收到補償方案后,應當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核準,并批復補償單位。

    因特殊原因需適當延長工作時限的,應通知補償單位并由補償單位書面告知受償人。

    第二十二條  補償單位應當在收到財政部門批復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將補償方案在本級政府門戶網站上公示5個工作日。

    公示期間有異議或投訴的,由補償單位按規(guī)定處理。

    第二十三條  補償單位應當在補償方案公示結束后3個工作日內作出補償決定,并書面通知受償人。

    第二十四條  補償單位在補償工作完成后應將補償情況向本級財政部門、應急管理辦公室備案。

     

    第四章 補償標準

    第二十五條  應急補償采取貨幣補償方式。補償單位或者財政部門可在與受償人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按規(guī)定委托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財產損失評估。

    第二十六條  市及各市(縣級)、區(qū)人民政府依法實施應急征用行為,應參照本行政區(qū)域同期同類資產的市場購置或租賃價格給予被征用財產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補償。

    第二十七條  被征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專業(yè)救援人員的,按照實際工作時限補償人員的工資、津貼等實際產生的費用。

    補償的工資、津貼標準按照被征用人員在其單位工資清單上的實際工資額計算;無工資清單的,按照本市該工種上年平均工資水平或在職職工上年平均工資水平計算。不足1日按1日計算。

    專業(yè)救援人員屬于財政供養(yǎng)的行政事業(yè)單位人員的,不予補償,由被征用單位照常發(fā)放工資、津貼。

    第二十八條  財產因被征用或因突發(fā)事件應急措施導致毀損、滅失的,按下列情況分別處理:

    (一)財產毀損但經維修能夠恢復使用功能的,補償金按必要維修費用支出并綜合考慮財產保險等因素確定。

    (二)財產無法維修或經維修無法恢復使用功能、滅失或維修費用超過財產毀損前價值的,補償金額應在綜合考慮財產重置成本、綜合成新率、凈殘值和保險賠償金等因素后確定。

    (三)法律、法規(guī)對補償標準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第二十九條  對積極配合應急征用工作,且確因征用造成額外損失的,經征用實施單位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可對被征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給予上述標準或評估價值30%范圍內的額外補償。

     

    第五章 資金管理

    第三十條  應急補償資金按照分級負擔、分級管理原則,由各級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資金安排、社會捐贈、慈善募集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解決。

    第三十一條  應急補償資金納入國庫集中支付范圍,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管理。補償單位應在補償公示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補償資金直接支付到受償人提供的銀行賬戶,并將應急補償資金使用情況及時報告本級財政部門和應急管理辦公室。

     

    第六章 監(jiān)督檢查

    第三十二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違反本辦法規(guī)定,不服從市及各市、區(qū)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作出的應急征用決定,不履行應急征用決定書規(guī)定的義務或者不配合征用實施單位依法采取的應急措施,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負責應急征用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在執(zhí)行公務中有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違法行為的,由其所在單位、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監(jiān)察機關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  受償人應確保應急補償申請資料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提供虛假資料。

    第三十五條  補償單位應當按規(guī)定公開包括損失情況、補償標準、補償金額等在內的應急補償信息,提高透明度,自覺接受有關部門以及社會的監(jiān)督。

    第三十六條  對弄虛作假、擠占、截留、挪用財政資金以及重復申請?zhí)兹毖a償資金等行為,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予以處理并追究相關單位、人員法律責任。

     

    第七章  

    第三十七條  基本支出由財政全額保障的機關事業(yè)單位的應急補償,不適用本辦法。

    第三十八條  本辦法自201410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相關附件:

     
    聯系我們 網站幫助 網站地圖 服務申明
     版權所有:開平市人民政府    主辦:開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備案編號: 粵ICP備05079694號  網站標識碼:4407830003  粵公網安備; 44078302000116
    開平市政府網公眾號
    開平發(fā)布政務微博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动漫精品,av网页中文字幕,久久综合无码Av,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