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附件:
南明永歷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年)開平立縣,全縣共分平康、得行、登名、古博、長靜、雙橋6都。清雍正十年(l732年),將雙橋全都l4個村莊和古博都2個村莊劃給鶴山縣,全縣實有5都90圖。清宣統(tǒng)元年(l909年),又將縣境分為10個自治區(qū),各設(shè)自治局一所,其時各鄉(xiāng)只是就近設(shè)局,自署為一個區(qū)。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將全縣l0個區(qū)劃定界線。是時,全縣共有l(wèi)01個鄉(xiāng)。1930年10月,恩平縣赤水墟劃歸開平縣管轄。1947年12月,全縣調(diào)整為4個區(qū),下設(shè)59個鄉(xiāng)、2個鎮(zhèn)。
1949年10月23日,開平縣解放。開平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權(quán)的4個區(qū),59個鄉(xiāng),2個鎮(zhèn)。隨后,將全縣劃為4個區(qū),99個鄉(xiāng)。原屬開平縣的長沙埠、長沙東鄉(xiāng)、長沙西鄉(xiāng)和原屬臺山縣的新昌埠以及近郊簕沖、旺北、石海,荻海埠以及近郊南山、三圍、燕山、思始、逕頭等地劃歸三埠鎮(zhèn)(縣級)管轄。1950年12月,將恩平縣的金雞鄉(xiāng)、松和鄉(xiāng)劃歸開平縣,開平縣將鶴洲鄉(xiāng)劃歸恩平縣。到l951年1月,全縣共有4個區(qū)l01個鄉(xiāng)。1952年7月1日,三埠鎮(zhèn)并入開平縣,縣城由赤坎遷至三埠。同年8月,把原來的5個區(qū)、63個鄉(xiāng)劃分成11個區(qū),147個鄉(xiāng),另3個鎮(zhèn)。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全縣成立長沙、水口、赤坎、赤水、蒼城、東河、三埠鎮(zhèn)7個人民公社。同年11月1日,鶴山縣黎村鄉(xiāng)劃歸開平縣。11月4日,開平、恩平合并為開恩縣,合并后全縣有l(wèi)5個人民公社。1959年1月9日改稱開平縣。1961年3月16日,開平與恩平分縣,原屬恩平縣的大沙公社和陂頭咀、黃屋、白村、齊洞、蟠龍、黃村、聯(lián)塘、塘頭、崗咀大隊劃入開平縣,分縣后,全縣共有18個農(nóng)村公社、3個鎮(zhèn)公社、1個水上公社、2個縣屬農(nóng)場,下轄507個大隊。1983年,全縣16個公社改為區(qū),原有3個鎮(zhèn)、1個縣屬農(nóng)場不變。1984年,大隊改為鄉(xiāng),全縣共有284個鄉(xiāng)。1987年,撤區(qū)建鎮(zhèn)。到1992年末,全縣共有17個鎮(zhèn),分別是三埠、赤坎、水口、長沙、月山、水井、沙塘、蒼城、龍勝、馬岡、大沙、塘口、百合、蜆岡、赤水、金雞、東山。
1993年1月,開平撤縣設(shè)市。同年11月9日,撤銷原三埠鎮(zhèn)、長沙鎮(zhèn),市區(qū)設(shè)三埠、長沙、沙岡(從水口鎮(zhèn)分出)3個街道。開平市市區(qū)行政區(qū)域由原來的22平方公里擴大到108.3平方公里。2003年10月,水井鎮(zhèn)并入月山鎮(zhèn),東山鎮(zhèn)并入赤水鎮(zhèn),全市實有13個鎮(zhèn)和3個街道。2005年6月,沙岡街道并入水口鎮(zhèn)。
2023年,開平市共轄三埠、長沙2個街道,月山、水口、沙塘、蒼城、大沙、馬岡、龍勝、赤坎、塘口、百合、蜆岡、金雞、赤水13個鎮(zhèn)。全市有43個社區(qū),226個行政村。